学校概况 校务公开 学校动态 品质校园 健康校园

信息详情

探寻风景里的言语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1日]

 

探寻风景里的言语智慧

——“文体与表达”视角下写景类文章的教学策略

 

                  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王伊璐

打开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许多课文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这类教材文辞优美、格调高雅,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写作风格、手法以及各种知识,展现出一幅幅惟妙惟肖、令人沉醉的画面。但是,这样的编排也让我们老师产生许多疑惑——教学内容不明确地隐藏在文本之中,知识的讲授和能力训练的序列也不易梳理,那么如何带领学生进入语文书本的奇幻世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从而形成丰富敏锐的“言语智慧”?

  然而,写景类文本字词精美,语言灵动、句式多样、结构巧妙、情感丰富,适合小学语文的课堂实践。基于我对写景类文本进行了初步探究,谈谈关于写景类文本的认识。

写景类文本普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重点就是写景类课文,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让学生直观理解还是较为片面,但情感深入体验还十分欠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品读语言文字去感受,而情感需要升华,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帮学生找好铺垫,学生才能一步步攀登情感的高峰,才能慢慢走进文章的情境之中,这恰恰也是这类文本的教学难点。 

那么,如何把握和处理这类课文,使学生不仅语言得到扎实训练,还能从中深刻地感受文本蕴含的意义?  

一、自主预习,初步感知文本

何谓“预习”?即学生预先自学将要教授的新知识。预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的过程,他们要凭借自己现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语文在进行写景类文章教学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前有针对性布置预习要求,也可以自主性地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这样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对文本也有初步的感知。

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田园诗情》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荷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在你认为疑惑做好标记,或你觉得写得精彩的和意想不到的地方写好批注。孩子们搜集资料的时候是最快乐的,有的一回家就问爸爸妈妈;有的直接上网百度关于荷兰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并打印出来;有的直接把关于荷兰的视频下载在U盘里带到学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孩子之间也会互通彼此的资料,这个过程中使孩子们对荷兰已经有初步认识,因而对文本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的展示和播放,让学生感知荷兰的恬静之美,也让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二、情境创设,激发阅读兴趣

写景类文章文辞优美,但毕竟是抽象的,小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出现直观地图像。为此,在教学写景类的文章时,应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也可以利用质疑等教学机智来激发学生的于都兴趣,使学生全面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三、品读文本,掌握词句运用

写景类文章遣词造句讲究精准适切、音韵和谐,在教学中应细细品、慢慢悟,才能使学生体会微妙。在这类课文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感悟文字的魅力,在品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培养语感,丰富想象。

1、培养语感

   写景类文本用词精妙,句式讲究,通过这类文本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泉城》一课,同是写泉水的流动,但是用上“涌”“汇注”“喷吐”“冒”等不同的动词使泉水都灵动了;如《九寨沟》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布,异兽珍禽……”这四个词语对得是如此精妙……

《三亚落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自国美丽风光的赞美。“挺拔俊秀的椰子树”、“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等短语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再配上美丽的插图,学生一下子被带到这美丽的海岛上。学生的反复朗读不仅是一项字词的积累,在写作时也能模仿这种遣词造句。写得最微妙的莫过于第三自然段落日的变化过程,一会儿把落日比作大红灯笼,一会儿比作跳水员,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调皮可爱。教学时我们要抓住一个“变”字,即颜色的变化、动作的变化,并利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三亚落日独特之美。

2、丰富想象

写景类文章都会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细致的描摹,使之形象生动,让人身临其境。在描摹景物时,不同的作者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三亚落日》中把落日比喻成“红灯笼”“跳水员”非常形象生动;《黄山奇松》将各种形态的松树比作“黑虎”“孔雀”如此千变万化;《北大荒的秋天》中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高粱“在乐呵呵地演唱”……

《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特别是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写得非常传神。作者将夹竹桃的影子幻想成地图、墨竹,将小虫子幻想成海伦,而那夜蛾便成了游鱼。由于小学生的视角狭窄又独特,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品读边插上想象的翅膀幻想文章所描绘的画面。还可以利用“比喻”这个修辞手法作为抓手,可以将两种事物都图片出示,说说他们的共同点,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理解就更加形象,也让学生明白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就是要找到两种事物的相同或类似之处才能采用。学生边读边想象那月光下的夹竹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在想象中自然而然地走进这幅活画当中,融情于景。

3、读写结合

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构思巧妙,这是写景类文章一般的特点,文章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练习点,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片段练笔,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及时巩固所学的表达方法,不断提高习作能力。教学这类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积累好词佳句,还应该注重教发学法,渗透写景类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进行美文美读的同时,有品鉴语言文字的能力,写作能力也得到提升。

《田园诗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散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情,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抓住草原上牛的不用形态的描写并运用了合理的想象,使这些牛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将课前预先准备的草原的其他牛羊图片出示,显然学生自习观察,并试着放着第二自然段的样子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要让学生也投身于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才能进行合理地想象。

写景类文章是常见的文体,其教学价值是多元的,教学策略也是多样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教学价值,有取舍、有侧重、有梯度地展开教学,要带领学生领略深远的意境,在体悟涵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在积累一定阅读经验之后,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能力才能螺旋式上升并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际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写景类文本是常见的文体,它的教学价值是多元的,它的教学方法也是多变的,我们教学时应取其精粹之处,细细琢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温馨提示:
若网站中下载等功能操作无效,请按如下方法解决:
若您当前正在微信中打开本页面,请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三个点(...) 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再重复下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