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详情信息
君子之范雅中求 公共意识礼为本 --浙大附中关于学生雅礼文化培养的思考与路径 |
|
浙大附中 朱 霖 | |
来源:杭州市教育局(2013-12-5) 发布日期:2013-12-6 浏览次数:742 | |
近几年,浙大附中以德育为先、文化育人为主线,以传承求是学风、彰显“三雅”特色为主题,以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为基点,倡导学生做“谦谦君子”和“大家闺秀”。随着学生公共空间意识培养工作的推进,学校深刻地感受到要将“风雅、俊雅、健雅”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生活,融入到学生内心,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是“三雅教育”更具操作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德育载体,是将雅礼文化中的德育因子内化为学生的德性素养的关键路径。 “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公共现实空间和公共虚拟空间。“公共空间意识” 是指公众对公共领域内的准则、规范等的主观认可和客观遵守, 体现的是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主要包括公共道德、公共秩序、公共精神和公共环境。“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是一种为公共利益的教育,其出发点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帮助他人,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回报点是自己被尊重、自己被温暖、自己被受益,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社会走向文明和谐。梁启超在《论公德》中谈及:“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龙应台1984年所写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主要表达的就是对国人缺乏公共空间意识的愤慨,然而,由于大众层面的礼仪文明和公德意识的缺失,台湾着名作家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的丑陋的中国人“又乱又吵”并无有效改观,随着网络空间以其资讯丰富,信息发布快捷吸引到越来越高的人气的同时又带来了新问题。网络已经不仅是媒体,更是一个重要的话语平台、一种更为开阔的公共空间。正如“双刃剑”的比喻,如何善加引导、趋利避害无疑成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另一新课题,也期冀在其中看到我们学校有所作为。培养有教养的中国公民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校园微公民的成长,都冀望于“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提出为新时期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载体,激活了新的德育。 首先,“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社会公德教育的最好传承,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由此可见,修身应公私同修。但纵观历史,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造成了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道德的缺位。因此,“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要以礼为本,“利群”为纲。 其次,培养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最高境界和价值取向应是“公德精神”。中国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其基本精神就是一个“公”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的精神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也契合于我校长期坚持的责任感教育,我们在开展“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过程中,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公共空间意识”教育融和在学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之中,把浅池挖成深井,以提升“附中学子”的品牌价值。当然,培养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否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能否尊重别人的隐私不随意乱翻他人物件等,是现代公民的基体素养。 第三,培养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是我校三年教育发展规划学生培养目标的具体方面。人是文化生命的存在,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浙大附中的文化特质集中体现在一雅字,“雅”即秀内美外。校园建筑有大雅,师生气质显儒雅,办学品质求博雅。学校通过“风雅附中”校园文化节,“俊雅附中”社团文化节,“健雅附中”体育文化节,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积极向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课外活动,倡导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学校将“三雅教育”与“公共空间意识”培养有机结合、贯穿始终,让“三雅教育”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转折点、变化点、发展点、增长点。在雅音雅乐的浸润中、耳闻目染的熏陶中,让浙附学子成为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大家闺秀”。 为了落实“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各项要求,我校组织了“公共空间意识”的讨论和调查。如我校的学生还存在如遵守公共规则、爱惜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空间的意识不强等问题,比如学习期间不穿校服、损坏公物、随意插队、乱扔杂物、集体活动有连喊带叫、课堂自修随意说话,以及在图书馆、阅览室等强调安静的公共场所随意说笑,还有个别学生在校园或公交车上有较亲密行为,较少考虑他人感受等。 我们在工作计划中把这“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列为重点工作,作为为锤练教师育德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国旗下讲话中全面动员,在主题班会上推进,在专题研讨会中提升。每一个年级分别开展“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主题班会,并进行以此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组织学生观看了余秋雨:“讨论社会公德与近代文明关系”的视频,组织了班主任“公共空间意识”教育论坛,开展了“推进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培育‘三雅’品质浙附人”的课题研究。随着校际合作加强,我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新加波、丹麦国家的等校建立姊妹学校,每年都有部分师生进行互访活动。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也是我们开展“公共空间意识”教育重要资源。由于我校注意从细节入手,由点到面,“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不少班级通过了师生公共空间的一些行为准则:以礼待人、衣着整洁、尊重他人权利、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法规、遵守网络等。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明显提升,受到家长、社会、学校和国际友人好评。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开展“推进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培育‘三雅’品质浙附人”的课题研究。以“课题带项目”,成立项目实施团队,制定项目计划、进度表、项目预期目标等,邀请专家做“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专题讲座,开展班主任“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专题培训,开展学生“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征文和演讲比赛等。开展“课程化”教育,任何教育,只有课程化,才能有组织上、制度上、时间上和形式上的保障。公共空间是最大的文化作品,同时又是最大的文化课堂,从集体人格到审美习惯,无不在此得以培养。公共空间意识是一国能否为国的大事,因此,我们会继续禀持“君子之范雅中求,公共意识礼为本”的理念,不断探索“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让我们浙附学子都能成长为彬彬有礼的博雅之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