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学困生不再犯“困”
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陆晓兰
摘要: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不容忽视[1]。为保证教育的公平性,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策略帮助他们走出学困,快乐学习与成长。本文根据长期观察学困生,从学困生的成因和帮助学困生转换角色的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对一线的教师有所帮助[2]。
关键词:学困生 转换角色 发展
一、 学困生的成因
1、 学习缺乏热情,注意力不集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听课老师会很明显地发现,课堂上能主动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唱独角戏的学生,而其他的学生则成了摆设。优秀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成了课堂中语言强势群体,学困生却成了课堂上的无声人群。此时,教师为了保证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点名找学生回答问题,但对于这样的突发问题,往往这些孩子会因为不愿意回答问题或不知道怎么回答而选择低头不语或者推诿。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容易形成上课与我不关紧要的想法,他们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课效率非常低。
2、 知识断层、不连贯
据了解,我校不少学生是随父母从其他城镇或乡村里来务工的子弟,由于跟随父母辗转多地,这些孩子的所受到的学校教育也频频被打断,孩子们不单要额外的花时间去适应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还得花功夫在落下的课程上。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不出一星期,就能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快速融入大集体中;但对于一些适应力不强的学生,就显然很是吃力,如果不加以合理安排,过份急于求成,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每况愈下,基础知识出现断层,不扎实。
3、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间产生失衡
在我班众多学生的家庭中,有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功课,更别说在家辅导,接送孩子、教育孩子的责任都转交给爷爷奶奶。孩子在校的学习、成长情况,老师很难第一时间与这些家长取得联系,致使这些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认为,只要在家,老师和爸妈都管不到我,作业爱做不做。另一部分家长虽然时间充裕,但自己的文化程度低,随着孩子的学习的内容越来越深,这些家长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对于孩子敷衍了事的家庭作业,家长也毫无察觉。笔者曾批改过一名学生回家订正的数学试卷,试卷上多处并未订正,漏 洞百出,但其家长仍签上大名。诚然,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站在一条战线上或者两者之间失去平衡时,学生会愈加肆无忌惮,愈加落后于人而一发不可收拾。
4、 教师边缘化的态度:这个学生还要管吗?
对教师而言,每个班都会有学困生 ,有一些学困生性格比较内向,反应比较慢,这样的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必须要给足时间让其思考。而另一部分学困生则令人头痛不已,这些孩子贪玩、急躁、自控力差,上课喜欢搞些小动作吸引同学们的目光,下课喜欢在班级里挑起事端,既影响自己,也影响别人。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囫囵吞枣,每况愈下。教师或是耐心沟通或是严厉斥责,都屡教不改。万般无奈中,更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时间久了,教师也会心灰意冷,扪心自问:这孩子还要管吗?
5、 孩子心理过于自卑:我怕出错。
有些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好,一上来就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但也有少数学生睁大眼睛盯了黑板老半天,也没看出个啥名堂。孩子们本身的学习效率就有差异。那么对于这些思维缓慢的学生而言,听懂一堂数学课得花上很多力气。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3],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能持续8~15分钟。在这种情况下,要让一个本身思维缓慢的孩子较长时间认真听课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课后不花功夫弄懂,这孩子听不懂的地方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堆越大,久而久之这孩子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惧情绪,停下脚步。学习数学也变的越来越没有信心。
二、 帮助学困生“脱困”的方法
1、 把数学问题简单化,让学习变得轻松。
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小学数学课本改革的幅度比较大,让学生学以致用的东西多了。以前上课,教师总是先给出数学知识,再组织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大量练习,机械操作。而现在的课堂更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和结论,以研究性数学为重点,致使学生对知识把握更深。教师把话语权和主动权更多地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乐。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审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4]的例2的水位下降图时,我的教学方法是:①读题:利用幻灯片展示例题,动态感知表格中的数字信息,明确要求;②审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表格中各个数值所表示的含义,并建立相互联系,提取有用信息;③全班交流所找出的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层次整理有用条件;④学生自主练习,全班交流解题思路。⑤教师与学生进一步系统总结本题分析思路,明确方法。让学生在掌握求解表格问题的同时,优化解题方法,举一反三。课后,教师可以设计分层作业,以便让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数学。
2、 补足基础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义务教育规定1~3年级为第一学段,4~6年级为第二学段,7~9年级为第三学段[5]。学生在不同的时期的学习状态 ,会因为本身的智力发展和课程难易而有所变化。特别是学生从低学段升至高学段,对于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为此,平时除了对个别学困生加强辅导外,教师可以适当每周挤出一两次的时间让学生做复习,以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重在复习巩固旧知识。这样即可帮助学困生把遗漏的知识亡羊补牢,同时也让优等生温故知新。同时,在班级里还可以组织“一帮一”的学习小组,动员全体学生的力量,帮助学困生尽快摆脱学困,不再犯“困”。
3、 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每一学期开始,必须认真严格制定教学计划,大到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小到每一课时的计划,都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最近发生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都能清楚地明确自己每一节课的具体任务,完成的程度如何,给自己一个怎样的评价:我学到了什么,我会不会使用这些方法,能不能举一反三。
4、 创设数学课堂氛围,启发积极思维。
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出示相关的生活场景的视频、图片或者口述一个故事等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让学生一开始就沉浸在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全身心的投入数学学习探究。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例题,让学生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解题思路,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大胆说出想法,这既让学生学以致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规律。
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平时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每天的作业首先要自己独立完成,有不懂的地方再请求教师的协助或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平时要学会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做勤思考、勤动脑、勤动笔、勤复习的好习惯[6]。
6、 转变态度,育人讲究方法。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爱,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更方面都很稚嫩,所以一旦因为学习差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是逆反情绪,很多异常行为就是这样造成的。因此,作为教师在平时要注重保护学生的情感,以公平、公正、博爱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坚信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总会犯错,关键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教育孩子亡羊补牢,这才是最重要的。
7、 关注点滴进步,分享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教师提问题时应有侧重,把回答简单问题的机会留给学困生,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予以适当的鼓励和正面的反馈,让他们找到存在的价值感,感到在学习小组里他们不是孤立的,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对自己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悦纳自己:原来我也可以能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不笨!在课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并希望家长能关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