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详情信息
浅谈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理解
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张红玉
【摘要】:在中国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实践中,陶行知先生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起着重要作用。生活教育理论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在当今的教育研究中仍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 教育改革 陶行知
一、“生活教育”的内涵:“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既包括了教育目的论,又包括了教育方法论。简单来说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内容: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主要包含三个含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还认为,“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第二,生活教育与社会生活是相应的。陶行知指出:“过的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迷信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演讲,不算是受着科学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笔记,不算是受着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第三,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他之所以提出“社会即学校”主张,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学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工具都可以大大增加。陶行知指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社会即学校的提出,一方面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将教育从鸟笼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改善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么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1.打破教育的封闭性,扩大教育的开放性。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场所是开放的,这种开放的教育场所体现了育人途径的伸张性。在这种鲜活、生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里,受教育者完全摆脱了鸟笼式学校教育对人性的压抑,充分发挥了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活力。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却是封闭的。这种封闭性主要表现为两点:教育与现实生活脱离;教育过份强调严密的计划性。封闭性使教育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封闭必然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
扩大教育的开放性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育在本质上是生活的,是人的生活。”教育就应在生活的层面上展开。联系生活、贴进生活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培养、创造性发展,以及主体性的全面生成会起到积极作用;联系生活、贴进生活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联系生活、贴进生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动手、动脑,想办法、找资料,独立自主地去研究探讨,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同时,创造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来自于生活与实践的需要,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其创造的源泉。所以,联系生活、贴进生活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必须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其次,开放教育过程。封闭的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的过程则是生成性的。教育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育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成份。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后劲。
总之,以开放代替封闭,其目的是使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在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不要必要的计划、必要的知识灌输,而是强调工作重心要转移。比如写教案、备课是保证教学有一定计划性的前提,开放的教学强调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教案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
2.重视主体参与性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做合一”体现了陶行知主体性教育的育人方法。其中,“做”是核心,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只有重视实践性内容,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在教育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要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多动手,要适当精减学科课程内容,并重视主体参与性教育教学模式。对于国内外已出现的各种主体性模式,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视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3.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实行民主管理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自治”,他说:“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在分析道理时,他说:“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要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所以从我们国体上看起来,我们学校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在陶行知看来,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这正是我们今天仍在大力提倡的教育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符合现今主体性教育的特性之一:自主性,学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有权对自己的行动作出自我选择,并对自己和社会负责。若从管理的角度看“学生自治”,其实质是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实行民主参与式管理。因此,如何建立评价和管理的科学的运行机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到学校各级管理中来,不能不是我们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适应我国国情,并且有民族特点的科学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改革开放的今天,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七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刘影,叶玮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之借鉴[J].教育理论研究,2009(0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