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详情信息
浅谈生活教育理论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陆家中心小学校 刘博
内容摘要:
关键字:陶行知思想 低年级数学 生活化 实践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那么他认为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儿童真正地理解知识,解决问题。为此,他竭力倡导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来施教,坚决反对不了解儿童的特点和能力而采取不切合儿童实际的强制性的灌输教育。
同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这种“生活化”的理念,其实正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那如何让这种理念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呢?
一、走进生活,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生活,如果老师能够结合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那么学生也肯定能学的积极,学的主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教师就应具备生活意识,用一双慧眼发现数学信息,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旁听过这样的教学例子,
二、立足生活,感受数学乐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学生的兴趣之源呢?那么我想这又需要我们去贴近孩子的生活,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他们平时喜欢什么呢?什么事物会引起他们大大的求知欲望呢?我想对于任教低年级数学的我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去学习,更能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把问题情景生活化,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那么学生一定能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沉淀到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
例如《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这一课时,如果单纯的讲方向,就会变得十分的枯燥乏味。所以课间休息时我带他们到操场上观察各个方向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方向。学生在操场上观察方向时,显得特别认真,其实这也是从学生喜欢的方式着手,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三、走近生活,培养探究意识
问题提出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独立探究、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形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如在《认识线段》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我通过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比较》将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一端对其,看另一端,将这一段描下来,那么这一段的长度就是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2、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想象线段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线段进行辨认,加深了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每条边,用手摸一摸,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引导学生从生活到图形中,寻找多边形中的线段。
在这几个环节中,从学生平时常见的线引入,认识线段,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去,去找生活中的线段,更加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运用生活,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必须明确一堂课中应该教什么,为什么而教,如何教等问题。而如今很多老师上课都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教科书和教案怎么写,就怎么教,而一味地讲,一节课下来基本上是老师的独角戏,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教师变成教的机器,学生变成学的机器,这样的教学时低能的教学。只有通过学生自已积极的思考,自由地选择解题方法,才能使每个人得到思维的训练,为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5的乘法口诀》这一节课,我通过游乐园的情境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置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之中,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黑格尔说:“别的东西都能代替,人的思维是不能的。”学生的学习,是旁人无法代劳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的接受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只有通过学生自已积极的思考,自由地选择解题方法,才能使每个人得到思维的训练,为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五、应用知识,回归生活
陶行知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把新知识用于生活中。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二)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出有价值的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三)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例如:教学“认识长度单位——米”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体验一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生活教育就是“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我们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造就出高素质的教师。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深化教学改革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三版。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