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共筑教育梦想 打造魅力陆小
详情信息

首页 > 详情信息

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
  [发布时间2015年3月12日]
 

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

——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兴趣的途径

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蒋蕴颖

摘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做任何事情,“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心驰神往,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率也必将事半功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兴趣,这已然成为摆在众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增加教师个人魅力、变换多种教学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此问题的探讨,旨在能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课堂  学习兴趣  培养途径

 

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也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不论学哪门学科,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促成其学习进步的重要环节。如何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持续思索和探究的课题,同时也是我决心专研的一个方向。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并不是学生学不好语文,而是诸多因素使他们没有萌发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没有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因此,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兴趣,对他们现在以及今后的语文学习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       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虽然对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兴趣方面不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也着实不可小觑。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着较强的“向师性”。而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长期学习而言,更是举足轻重。因此,在从教生涯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1.注重仪表是一种尊重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小学生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自己首先要抱着尊重学生的心态进入课堂,而注重自己的仪表美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小学生的审美观正处于形成时期,且善于模仿,教师仪表的好坏会使他们直接产生好感和反感,从而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乃至他们上课的兴趣及效果。

广义上来说,教师的仪表美包括三个方面:精神面貌、仪容和言行举止。精神面貌,是教师形象的灵魂,也是教师言行规范的心理基础。没有它,就算有再端庄的仪容,再斯文和谐的举止也不可能成为仪表优秀的老师。仪容,指人的仪态风貌,即人的外貌和服饰方面的修饰。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抱着为人师表的心态,慎重的把自己的服饰装扮调整到符合受教育者的欣赏水平上,服饰打扮整洁朴实、美观大方,充分将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精神风貌呈现给学生。另外,一位教师的形象好坏还表现在他的举止、谈吐、表情、态度上。这些仪表风度反映出一位教师的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学识水平等,也是教师心灵美的主要标志。马可连柯说过:“教育工作人员和学生一样,需要说话的时候才说话,需要说多少就说多少,不能随便靠在墙上和伏在桌上,不能躺在沙发上,不随地吐痰,不抛掷烟头。”

 2.学会幽默是一种智慧

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起润滑剂作用的液体”,师生间常常需要这种“液体”来润滑。教师的幽默,可以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师个人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就是一位精神矍铄、幽默风趣的老师,在其教学实录《小稻秧脱险记》中,他生动地展示了幽默艺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聋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

……

教师的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情绪,愉悦精神。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更能让他们放松紧张的心情,调动他们自然纯真的天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欲望,专注于课堂之中。

3.关爱学生是一种责任

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关爱一切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看法,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获得快乐。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近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教师更应该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你是在真正关心他们:课堂上的一个眼神,谈话中的肯定与鼓励等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能够勇敢地正视学习,产生对学习的欲望,从而有勇气超越自我,不断进步。其实,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       变换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不是固定的,学生是不同的,教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学生。究竟选择哪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要参考学生的具体学情,也要依据教材内容来制定。经验表明:多样化且富于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正确步入语文学习的轨道,萌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好的导课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产生学习动机,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的“准备工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打好基础。然而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方法,每节课开头如何,也没有固定的方法。这就要看执教者如何把握具体的课文内容,综合各种因素,采用最恰当的导课方式。

开始上课时,教师最好不要直奔主题,讲授新课。因为小学生的知识量及学习方法正处于形成阶段,为避免太突兀,教师应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以此引导他们主动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而且,为了收到“骤响易彻”的效果,教师必须要在备课时下足功夫。但千万要注意,无论怎样的导课方式,都一定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情感色调和教材基点等因素,并力求使其自然、新颖、形象多样,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弦,以便使接下来的“好戏”顺理成章。

2.启发教学,点拨思维

    孔子在《述而》一书中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阐述。这种启发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它并不注重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而是在抛砖引玉的讲课中,创设迁移情境,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旧及新,引导学生将知识不断碰撞和磨合,于看似无意、实则精心设计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叩开新知识的大门,在达到融会贯通之后,更加激发他们自主地探索更多、更深的新知识。

一位教师在讲解鲫鱼鱼鳍的功用时,先在盛着清水的玻璃缸里放一条鲫鱼在水里活泼地游泳。让学生看清后,他用薄木片和橡皮筋把鱼的尾及尾鳍夹住,这时鱼游泳的速度变慢,问学生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鱼主要是靠尾和尾鳍的摆动来游泳的。”接着他把一侧的胸鳍和腹鳍剪去,学生看到鱼体总是向一侧游。问学生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说:“可见偶鳍能帮助鱼体拐弯。”最后,它把另一侧的偶鳍及臂鳍全部剪去,将鱼体完全侧了过来,使其无法保持正常的游泳姿势。学生就很容易地得出了“奇鳍和偶鳍都能帮助鱼体保持垂直姿势”的结论。

上述教学实录就是启发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核心不在于教师向学生讲解各种道理或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思考的情境,通过巧妙的语言、有利的道具引导、点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探寻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处于形成期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将会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3.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吊足了听众的胃口,让他们心里痒痒的,非“逼”着你听下去不可。听书如此,讲课亦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节课45分钟,学生无法每时每刻都集中注意力。有研究表明:人体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力不随意地离开客体。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巧妙地设置一个悬念,这样不仅可以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还可以使学生保持注意力,更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不少优秀的特级教师在开始授课时,往往都会给学生设置一个带有启发性的疑问,又不直接说出答案,使得学生们“山重水复疑无路”,百思不得其解,同时又使得学生积极性大增,全神贯注地听课,迫切地去寻找“柳岸花明又一村”。所以,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会让学生的心理活动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你所讲的知识对象上,也就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课堂。如此一来,就大大改变了原先沉闷而呆板的课堂,让教学变得不再是一片枯燥无味的“平静死海”,而成了妙趣横生的“生态海洋”。

4.音乐伴奏,营造氛围

音乐能够提高人的鉴赏水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把听者带入到了一个特有的境界中。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跌宕起伏的旋律,扣人心弦的节奏,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以,我们在教授语文课时,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适时地播放相关名曲来弥补语言文字的某种缺憾。

笔者在教育见习期间,执教《月光曲》一文时,先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给他们讲贝多芬创作的故事。月光曲的旋律、愉快的氛围将孩子们慢慢带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后来在音乐结束的时候,看到学生们仍旧陶醉在音乐声中,笔者并没有关掉音乐,而是让他们继续聆听,等他们渐入佳境,慢慢喜欢上这篇课文时,才开始进行教学。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上这节课比往常要积极得多,甚至在后来的单元测验中,这一课的试题得分也是本单元中最多的。由此可见,音乐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只要教师运用得当,它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5.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在快乐的活动中,甚至在激烈的竞赛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上的内容,或者学到必须掌握的课外知识的教学方法。我国不少专家和学者早已发现了用游戏来辅助教学的好处,并已经在多种学科加以运用,尤其在数学和外语学科运用得最为广泛,如教师在课堂上出示学生学过的单词图片、卡片,由学生挨个快速地拼读单词并说出含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游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取两者的优点加以利用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教育实习期间,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一文时,就作了大胆的尝试。在上课前,他先安排学生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学生自己选定角色,自由分组,每组需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动物的面具。在正式上课时,每位小组成员都戴上面具上台进行表演,为大家演示课文大意。每个小组都必须参加,老师进行评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品。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对于正处在好动期、爱玩期的小学生来说更为受用。游戏教学不仅缓解了乏味、单调的课堂氛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更加轻松地掌握课堂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学于快乐之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取、在乐中思!

 

三、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如此,现代化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收效甚微,不如传授他们学习的方法,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动起手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1.知识竞赛,焕发课堂活力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热爱表现的身心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模仿和借鉴电视综艺类节目“幸运52”、“正大综艺”、“三星智力快车”等形式,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比赛的内容可以以近期学过的语文知识为主,适量穿插自然、地理、人文、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常识,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比赛的规则和奖项,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表现最佳者可以获得小礼物或者语文积分。通过知识竞赛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定期巩固所学内容,也可以激发他们初步涉猎语文课堂以外的知识。在获取外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交际能力和搜集素材的能力,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语文学习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同时,这种竞赛式的活动也把小学生善于表现自我的天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者、探求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自主学习中愉快地接受知识。

2.角色转换,激发学习兴趣

三尺讲台虽小,却承载了太多的份量。教师背后的辛苦不言而喻,可是学生却未必知晓。他们体会不到教师的辛劳,也就不会付出太大的热情去认真听讲。教师不妨转换位置,让学生也来当一回“小先生”,体会做老师的辛劳。而这种换位教学法可以有两点好处:

    首先,对“小先生”而言,为了上好这节课,成功地扮演一名教师的角色,他在课前就需多花时间熟悉课本,掌握比别人更多的资料,随时准备给学生答疑、解惑。如果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突然提出的陌生问题,他还要学会随机应变才不失“师道尊严”。在这样的角色体验中,“小先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极大调动起来。

    其次,对台下的学生而言,数年如一日,早已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课。当台上的“老师”换成了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同学,单就视觉效果而言,就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冲击感,这种冲击感和新鲜感,台下的学生会好奇和期待台上的“老师”将会如何表现,这节课将会与平时有何区别?而强烈的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台上“小先生”的提问也会更加关注,从而调动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兴趣。

    因此,这种互换位置的有趣较量从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无论对台上的“小先生”、台下的学生,还是对营造整个课堂的氛围而言,无疑都是一种进步。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方法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只是手段和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中按部就班地将所有的教学方法都用一遍也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获得更多的知识,以提高学习成绩,拓宽知识面。

因此,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依据小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教材内容,巧妙地选择最符合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模、教无定模、贵在得模、无谓之模是为佳模”。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当然,要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积极性,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争取研发出更多、更好的提高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卞金祥:《名师最受欢迎的特色教学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月第1版。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月第2版。

[3]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月第1版。

[4]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月第1版。

[5]刘世斌:《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月第2版。

[6]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月第2版。

[7]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月第2版。

[8]孙菊如、陈春荣、谢云、邹花香:《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