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详情信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务必要遵循和发挥儿童主体性及活动性原则,也就是说要创设一种符合儿童需要、让儿童喜欢的情境,重视在情境中使儿童产生真实的体验,重视儿童在实践活动中的训练。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儿童的世界要由儿童自己动手去创造。我们要停止一切束缚,使儿童可以自由活动,这儿童的世界才有出现的可能。”
1.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
儿童最早的学习是模仿学习,也就是模仿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他认为亲近的、他尊重的人的行为。从这个角度上讲,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可亲可敬的人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的,儿童是将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的。
2.主动参与的体验教育
体验教育是指儿童在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感受,这种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对幼儿来说,理念上的说教他们几乎是不能理解的,不被理解的理念是不可能产生行为的,没有行为就谈不上习惯。因此,教育者应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
体验教育强调儿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或者参与到创设的模拟性情境中去。生动、真实的情境更能激起儿童真实的感受,这种感受应该说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及道德理念认知的感性基础。对少年儿童来说,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中,这种感受更显重要。
3.目标明确的训练教育
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个体的行为,其生理上的机制有无条件性(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性(条件反射)。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说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对儿童来说,有明确目标的训练教育对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4.教育实践的强化教育
在儿童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如对儿童行为给以赞扬、肯定、赏识、奖励等)是能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的。强化是人的最深层次的需要,而满足正当、合理的需要是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最好办法。积极的强化是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克服诸如自卑、恐惧、不安、失望、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的。教育者也可以教会儿童学会用自我暗示方法对自己实行“积极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