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详情信息
《说勤奋》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蒋蕴颖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初步了解说理文的一般写法:提出论点,举例证明,得出结论。感悟学习如何通过典型事例强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写具体事例时紧紧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探究事例, 体会司马光、童第周之所以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审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和以前所学的文章不一样,这是一篇——说理文。
3.说理文是向人们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有关什么的道理呢?
(一个关于勤奋的道理)
4.说得很好,作者是怎样说清这个道理的呢?我们知道说理性的文章一般分为三部分,回想一下是哪三部分?
交流,出示(板书)
(1)提出观点。
(2)举例证明。
(3)得出结论。
5.说理文要让人听了心服口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来说清道理的。
二、细读课文,循文明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课文这样开头,(课件出示一二句:人人心中都有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我们一起朗读。
2.开头先提了一个问题,请男生来问,女生回答。女生问,男生答。
这样一问一答,叫——设问,作者就是用了设问的手法巧妙地引出了观点,谁来说说,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很好,为了强调这个观点,我们还可以这样说,课件出示: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小结:这就是本文的观点。我们再来读——
3.接着,作者继续写道(课件出示第三句话:古今中外……)谁来读?
4.这句话中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呢?
(鲜花:取得的成功 汗水和心血:付出的辛勤劳动)
对了,就是指勤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每个人取得成功都是勤奋换来的,那不就和上面这句话的意思重复了吗?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句呢?
(强调观点)
是的,虽然表达的意思一样,但作者却能用不同的手法来强调,前一句用的是设问,这一句呢?
(比喻)
5.对了,说理文说道理一定要让别人爱听,所以开头用上了设问、比喻,引起兴趣,读来非常形象。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一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常说摆事实、讲道理,为了说服别人,接下来我们就要——摆事实,也就是(举例证明)。
为了证明观点,作者首先运用了谁的例子?
2.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这个事例,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司马光勤奋学习的?(时间顺序,先写的是——小时候,再写——长大以后)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光小时候是怎么勤奋学习的?自己读读句子,找找关键的词语说一说。
A学习小时候勤奋的句子。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司马光的勤奋?
* 体会词语表达的精准:一直、一遍又一遍(数量多)、滚瓜烂熟(程度深)、躲。
小结:他就是这样,把每本书都读了很多遍,达到了熟读成诵的境界。
我们再来读一读写司马光小时候的句子,体会一下他的勤奋。
B 学习长大勤奋的句子。
长大以后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勤奋苦读的呢?他都做了些什么?自己读一读,找一找。
*警枕有什么用?(警字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呢?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抓紧时间读书写作)
难怪叫它警枕,如果让你用这个警枕,你愿意吗?(不愿意,因为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
是呀,睡这个枕头多难受呀!可司马光就是要用这个枕头提醒自己读书写作,
他用这个警枕是用了一天吗?一个月吗?一年吗?他整整用了19年。
4.司马光如此勤奋,他成功了吗?引读最后一句。
出示《资治通鉴》简介。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什么?(勤奋)
我们再来读一读司马光长大以后的例子,体会他的勤奋。
5.司马光一生勤奋,取得了成功,这个事例强有力地说明了这个观点,一起读。(出示观点句子: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如果作者只用这一个事例来证明观点,你服不服?
2.所以,作者又举了谁的例子?(板书 童第周)
3.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词语写出了童第周的勤奋?(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1)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失败后,毫不失望,继续努力。)(丧失信心和勇气)
对,学习成绩差,但不放弃,这就是——毫不气馁
(2)那急起直追呢?(立即行动起来,努力追赶上去。)
急起直追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谁能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点红:每天天刚亮、读书、晚上睡觉前、回顾、改进学习方法、习惯。
我们一起读。
引读:经过半年的努力——,不仅如此,他还远渡重洋——
4.口述:童第周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来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完成如此难的手术,他的成功震惊了欧洲,震惊的全世界。(出示段落:童第周的成就)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段资料。其他同学思考:如果把书上的事例换成这段话好吗?
(这段话写的是童第周的成就,而不是写他勤奋学习,所以不写)
小结:列举事例时一定要围绕最能说明观点的内容写,课文在说勤奋,不是在说成功,所以与观点无关的一律不写。
这个例子也说明——(出示观点)
5.现在让我们来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这两个人物, 找找他们有哪些相同点?交流:相同点:一生勤奋,有所作为。
6.再比比有什么不同呢?(表格出示)
(1)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提示:看看这两个人所处的年代)
(2)一个天资聪明,一个基础较差。
(3)作者为什么选这两个事例呢?请同学们再联系第1自然段想一想。
(4)古代的、现代的,对应了开头的“古今中外”,基础好的、基础差的,对应了开头的“每一个”,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读这一句话。
7.看来说理要让人心服口服,选的事例非常重要,这两个事例非常有代表性,这叫典型事例。(板书典型)
8.再看2、3自然段,结尾有不同。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下2——3自然段,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第二段只写了事例,第三段在事例后加了一段话。) 小结:这是作者的议论,摆事实还要讲道理,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来议论的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
9.指名朗读,评论:老师发现你把 “即使、也”这两个关联词读得很好,如果把它们去掉,再请你来读一读。
(出示两句话)你们比较一下,哪一句更好?好在哪里?(语气更强烈,有时候加上关联词,能够增强说理的语气。)
10.这段话除了用关联词语来议论,还用了什么?(华罗庚的名言)请你来读一读。
这里的“拙”是指——,“才”是指——,谁能来说一说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勤奋可以弥补不足,这是前人留下的有益的告诫。 只要付出一分辛苦,就能学到一分能力)
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连他也是这么说的,很有说服力。所以在说道理的时候,巧借名人名言会更有说服力。
11.为什么作者第二段不加议论,第三段加了?
是呀,一般人都认为,基础好的容易成功,基础差的容易放弃,难以成功,对于特殊的事例,需要重点论述。让我们好好的读这段话。
12.老师这里还有个事例,自由读读这个事例,你有什么想法,请你给这个事例加上评论,如果能用上关联词和我提供的名言就更好了。(提供名言)
(相机指导写字:请同学们写好每一个字,珍惜每一次在课堂上练字的机会)
评论:关联词语加强了语气、名言一用很有说服力。
13.课文用了两个正面的例子来证明观点,老师认为,如果把这个例子放进去,有正面、有反面,更容易让人信服!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还需要勤奋吗?
2.出示最后一小节,齐读。
小结: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需要勤奋。
3.现在你对这个道理服了吗?选了最有说服力的事例,选了典型事例,所以很能让人信服。
三、总结规律、拓展延伸
1、总结板书,今天我们学了说理文,这类文章一般都是这么三部分。——提出观点,举例证明,得出结论。另外,说理文要让人心服口服,一定要选择典型事例来写。
2、课文中都举了中国人的事例,课后请你去搜集一个外国人勤奋学习的事例,写一段话,来证明观点,也可以用上关联词和名人名言。(作业)
四、板书设计:
说勤奋
提出观点
司马光
举例证明 典型事例
童第周
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