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共筑教育梦想 打造魅力陆小
详情信息

首页 > 详情信息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1日]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215331  陆晓兰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过程[2],本身就是一个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本文中浅要分析了情境教学的注意点和方法。

关键词:  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    注意点    方法

新课标引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情境[1]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注意点

1、      情境要有现实性

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为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更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计算》时,通过妈妈和小明去超市买苹果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帮助妈妈计算到底买了多少只苹果的积极性,并且探索计算连加连减时的注意点。由此教学效果可见一斑。2、情境要新颖

新鲜有趣的教学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者是录音视频等,效果都还不错。

3、情境要明晰,突出主题

创设的情境应尽量避免出现无关、冗杂的信息,否则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1]

1、故事情境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很容易就能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去。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实际需要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时,可以设计数字6、7因为比较得数是谁的加法算式多而争吵,由此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寻找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中去,这样一来,原本比较枯燥的一堂计算课,很快就活了起来。

2、游戏情境

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游戏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但特别要注意的是,游戏形式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教学活动的安排等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趣味性。尽可能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启发性的游戏情境,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了,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也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3]

3、问题情境[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创设一个有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而且要注意这个问题的开放性。一个开放性的、有障碍的问题情境,才能有效的唤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具有差异性,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由浅入深的回答;具有实践性,能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有效的问题情境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思考性、挑战性等特征。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受不到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或者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研究,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质疑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问题情境的创设贯穿于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其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发学生产生各种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5、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2]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者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后,就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能初步比较出多少、高矮、长短和轻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的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真正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大步迈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大草原。

参考文献:

[1] 陶爱珍.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3期.

[2] 易良斌. 《学把握数学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3] 杜文华. 《数学教学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9期.

 

注明:本文于2014年6月昆山市教育学会“新月杯”论文评比中三等奖。